内容简介:
罗叶明(本书作者)曾在美国数个顶尖的软件/IT研发机构工作达25年之久,参与了众多软件管理与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多次主持不同产业的罕有的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丰富的软件战场实战经验,使得作者辨析出了目前全球软件管理存在的一个重大盲点,即目前全球没有一种完整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应对诸如软件开发等智力工作者的管理。
美国在“管理”和“软件科技”领域虽然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典范,但极少人会留意到她在软件管理方面存在巨大漏洞。现在美国开发大型软件的失败率,与5年前或者15年前,甚至25年前相比,都没有明显改善。原因在于,美国在软件管理上存在根本缺陷(盲点)。企业对软件开发者仍然实施工业时代的工厂式管理,通过机械地控制时间、成本和质量来管理具有高度创造力发挥的软件开发工作(少数企业则认为管无可管,放任自流),所以在不乏投资、实验及实践的前提条件下仍然难以进步。这个漏洞对美国、甚至全球软件/IT业的发展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填补了这个缺口,才能使软件管理较以往得到快速提高,使软件制造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的制造能力)大步跃前。
本书主要以软件/IT业为例,在分析软件管理特殊性的基础上,针对盲点提出解决方案“第八个管理”,同时书中也涉及到实用性的软件商业运作要门。中国的软件业完全可以率先突破这一盲点,建立软件管理的新标准,不必重复美国、印度所走过的冤枉路,迎头赶上而成为世界软件的NO.1。其中,“第八个管理”理念的提出,则是作者在多年软件行业复杂艰辛的开发过程所验证的方案,其主旨不是教人不劳而获,而在于教人如何自我充值。
这套解决方案被取名为“第八个管理”

,是与管理的传承性分不开的。从16世纪到现在,管理学的思维一直在慢慢演变。如果我们算最早的manus是第一代,maneggiare是第二代,ménage是第三代,亚当·斯密是第四代,詹·穆勒是第五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工程师们的理论是第六代,弗雷德瑞克·泰勒的理论为第七代(工业时代的代表),那么“第八个管理”可算是第八代了。第八代所面临的是21世纪的智力时代,其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智力生产的管理(包括商界和政界)。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管理(即认为管理就是驱动和控制机器和人(体力工作))不同,智力时代的管理关键是要驱动智力工作者的动机和责任心,协调智力工作者的沟通和合作来增强他们的脑力产出,并公正地记录其承诺的兑现,管理其工作的后果。这种新的基于“承诺”的管理方法相信能够揭开管理学新的一页。
当然,“第八个管理”

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智力工作行业和个人,能在非常广泛的智力工作领域(除软件业外,如金融业、政府项目管理,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等)帮助管理者摆脱工业时代的管理束缚,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
第十三章 怎样建立中国软件/IT的优势
13.2 全球最先进软件管理(新标准)的专家
在日本的软件工厂及美国的软件工程都相继名存实亡的情况下,中国应尽快普及最先进的软件管理概念和工具,将其推广为世界标准。推出的办法应以普及练习为主,首先推广为中国标准,继而推广为美国及世界标准。
标准的形成,主要是由实际广泛使用而自动形成(de facto standard)或由标准团体制定而成。但重点是要明白什么标准适用于什么情况,牵涉的区域应有多广,遵从是鼓励的还是强迫的。不然,即使是由团体所制定出来的标准,再由国家来强迫遵从,那些标准也可以在不合用或极难用的情况下被遗弃。
由于计算机生意是高数量生意,标准与生意息息相关,不了解标准对生意的作用,就掌握不到这门生意。懂得利用标准的商人如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利用SQL及微软的比尔·盖茨利用Wintel, 都赚到盘满钵满。比尔·盖茨从来没有直率地说他要推广Wintel,连Wintel这个名字也是别人改的,但Wintel是PC的标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懂得利用标准的人却只是花费了大量金钱,开完一次又一次标准大会,做出来的只是纸上谈兵,结果没有人用。
很多人都不明白真正的标准其实是在许多人的脑中,而不是在纸上。懂得推广标准的人以简明及多练习来把标准印入许多人的脑中(继而在他们手中应用出来);不懂得推广标准的人则找一大班人来开会,但人为的因素会令标准复杂,与实际脱节。
第八个管理是全球最先进的软件管理方法,它是由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故概念简明,也已和工具结合,能令软件/IT工作者从实践中领悟及练习。若中国尽快普及第八个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并将其推广为世界标准,那么中国便会成为全球这个最先进软件管理新标准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