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罗叶明(本书作者)曾在美国数个顶尖的软件/IT研发机构工作达25年之久,参与了众多软件管理与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多次主持不同产业的罕有的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丰富的软件战场实战经验,使得作者辨析出了目前全球软件管理存在的一个重大盲点,即目前全球没有一种完整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应对诸如软件开发等智力工作者的管理。
美国在“管理”和“软件科技”领域虽然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典范,但极少人会留意到她在软件管理方面存在巨大漏洞。现在美国开发大型软件的失败率,与5年前或者15年前,甚至25年前相比,都没有明显改善。原因在于,美国在软件管理上存在根本缺陷(盲点)。企业对软件开发者仍然实施工业时代的工厂式管理,通过机械地控制时间、成本和质量来管理具有高度创造力发挥的软件开发工作(少数企业则认为管无可管,放任自流),所以在不乏投资、实验及实践的前提条件下仍然难以进步。这个漏洞对美国、甚至全球软件/IT业的发展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填补了这个缺口,才能使软件管理较以往得到快速提高,使软件制造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的制造能力)大步跃前。
本书主要以软件/IT业为例,在分析软件管理特殊性的基础上,针对盲点提出解决方案“第八个管理”,同时书中也涉及到实用性的软件商业运作要门。中国的软件业完全可以率先突破这一盲点,建立软件管理的新标准,不必重复美国、印度所走过的冤枉路,迎头赶上而成为世界软件的NO.1。其中,“第八个管理”理念的提出,则是作者在多年软件行业复杂艰辛的开发过程所验证的方案,其主旨不是教人不劳而获,而在于教人如何自我充值。
这套解决方案被取名为“第八个管理”

,是与管理的传承性分不开的。从16世纪到现在,管理学的思维一直在慢慢演变。如果我们算最早的manus是第一代,maneggiare是第二代,ménage是第三代,亚当·斯密是第四代,詹·穆勒是第五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工程师们的理论是第六代,弗雷德瑞克·泰勒的理论为第七代(工业时代的代表),那么“第八个管理”可算是第八代了。第八代所面临的是21世纪的智力时代,其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智力生产的管理(包括商界和政界)。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管理(即认为管理就是驱动和控制机器和人(体力工作))不同,智力时代的管理关键是要驱动智力工作者的动机和责任心,协调智力工作者的沟通和合作来增强他们的脑力产出,并公正地记录其承诺的兑现,管理其工作的后果。这种新的基于“承诺”的管理方法相信能够揭开管理学新的一页。
当然,“第八个管理”

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智力工作行业和个人,能在非常广泛的智力工作领域(除软件业外,如金融业、政府项目管理,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等)帮助管理者摆脱工业时代的管理束缚,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
第十三章 怎样建立中国软件/IT的优势
13.4 全球开设软件企业利润最高的地方
做软件生意最大的好处,是当新客户要购买的软件与现有客户用的软件是同一版本,那么因为新客户而增加生产成本的可能性近乎于零。如果有一万个、十万个甚至一百万个这样的客户,你可想象一下这些利润。
即使不是做软件产品生意,而是做订制软件,新的客户要用的订制软件,在设计、功能、测试和文件上与你现有或以前客户的需求有不少相同点,那么因为新客户而增加生产成本的可能性还是比如果它们没有相同点要低。
能够找到新的客户及能够管理他们的“共享”,是达到合理高利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即使中国有低成本的本钱,也必须有其上述第二个优势(软件人才),才可建立合理的高利润优势。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低成本的本钱,会令有商业经验的软件人才领会到高利润的成果,也会有助于软件人才的招聘,加速第二优势的建立。
另一增加软件利润的重要因素是“成功率”。以美国为例,每年花费275亿美元在软件及IT系统的开发上,而项目完全失败的超过28%,超资的超过49%。若成功率增加,软件商不会因为项目或产品失败而收不到客户的钱或要赔偿客户损失,而它的声誉会随着其成功率增加而增强,它的新客户也会随着其声誉增强而增加。故上述的第一个优势(全球最先进软件管理的专家),也对建立高利润优势有正面的影响。
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当然是帮助建立高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绝对不能忽视上述第一及第二个优势。三个优势要互相配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